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践行教育家精神,我院开展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先进事迹的专题学习活动。我院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邓验、石家文等10位“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忠诚履职、立德树人典型事迹,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深刻领会其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的精神内核,并号召全体教师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学习活动在我院引发热烈反响。

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阮东彪:

我认真学习了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受益匪浅。这些优秀教师虽然来自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普通学校、特殊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但他们具有共同的教育家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值得学习和弘扬。我们要重点学习高校教师的科研报国情怀和立德树人的能力,中学教师的育人智慧和教育情怀,小学教师和特殊学校教师的爱心教育和养成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大国工匠精神和非遗传承方式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师范大学邓验老师是我同行同门,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谭美珍老师是隆回同乡,我进一步感觉美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马上行动起来,我将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创新方法,讲好思政课,引导大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培养更多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在数学与统计学院,我将这些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与学院优秀教师、“一师先生”的先进事迹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同时抓好课程思政课,打造“育人·育才”讲坛,擦亮“数·风流人物”宣讲品牌,全面提升育人成效。

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爱永:

看了中南大学李敏教授的优秀事迹,我们要学习她扎根高等教育,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聚焦科学前沿,以“敢为人先,不惧失败”的信条激发创新精神,潜心教学科研。我将做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鼓励教师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的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将大力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申鸣凤:

在湖南省最美教师事迹中,有人扎根乡村化数学知识为生活案例,有人耐心辅导学困生,有人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他们用赤诚诠释教育真谛。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我深感 “培育未来基础教育师资” 之责,更明晰“四有好老师”标准育人的方向。往后,我将以最美教师为标杆,把其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组织“最美教师进校园”活动,助学生树立 “教育为民”信念;结合师德案例设专题课,统筹志愿实践涵养学生仁爱之心;联动专业团队搭实践平台,借技能竞赛、模拟课堂提升学生教学能力。我会始终以输送优质数学师资为己任,融合最美教师精神与我校红色文化,培育更多优秀数学教育人才,为教育公平与教育强国注入“一师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王增赟:

学习邓验、石家文等十位“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深受触动。他们把讲台当战场,把学生当亲人,用知识点亮大山,用爱心托举未来,让我再次读懂“师范”二字重若千钧。那份“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课比天大”的执着,提醒我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信仰,育人不是任务而是使命。作为科研副院长,我将把感动化为行动:一是把教育家精神融入科研选题与团队建设,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和生产车间;二是担任“润之拔尖班”学业导师,像最美教师那样“一对一”指导,助力学生科研成长;三是用制度守护初心,把立德树人成效设为第一指标,带头安心从教、热心研教、静心育人。

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杨旭光:

通过深入学习邓验、石家文等十位“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我的内心受到了深刻的洗礼。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楷模,而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价值的同行者。这份“最美”,美在他们对教育初心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美在他们将“立德树人”化为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微行动。无论是邓验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石家文老师在专业领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都让我看到,“育人”二字的分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漫长历程。他们用行动告诉我,教育的真谛在于爱与责任,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倾尽所能助其成长。这次学习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赋能。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从教之路,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将以他们为灯塔,把这份感动转化为前行力量,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赤诚之心践行育人使命,不负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

数学与统计学院综合办主任杨会崇:

学习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事迹,我深受感动与启发。作为高校二级学院综合办主任,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三尺讲台的事业,更是全员育人的系统工程。这些老师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岗位,但他们都深爱着教育事业,用坚守诠释育人初心,用创新点亮教育智慧,引领着无数学子走向成功的彼岸。邓验教授构建的“四梁八柱”思政教学模式、石家文老师33年苗乡坚守的“启发·探究”教学法、叶水云大师“技艺+市场”的非遗育人实践,无不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师者本色。吕松涛教授将高原科研转化为育人课堂,李敏教授以交叉学科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印证了“真问题驱动真教学”的规律。最美教师们用行动诠释了“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今后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镜,在文件流转中把好政治关,在协调沟通中传递温度,在制度建设中注入育人智慧,当好教育事业的“螺丝钉”。

数学与统计学院教科办主任赵秀青:

深入学习邓验、石家文等 10 位 “2025 年湖南省最美教师” 的典型事迹后,我深受触动,他们坚守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的精神内核,为我在课程排课统筹、考试、学籍等常规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课程排课统筹工作中,我要学习他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邓验老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融入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更具针对性。这启示我在排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兴趣爱好以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顺序,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例如,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可注重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我要秉持他们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态度。李敏教授对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都了如指掌,在学生迷茫时能精准指路。这让我认识到,学籍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更是关系到学生学业发展和未来规划的重要工作。我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籍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业动态,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工办副主任毕倩:

深入学习邓验、石家文等十位“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我内心深受触动,如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岗位,却共同诠释了“最美教师”的深刻内涵,其忠诚履职、立德树人的典型事迹,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与责任担当。作为学生工作者,我将深刻领悟“坚守初心”的信仰力量,深切感受“立德树人”的实践智慧,深度激发“勇担使命”的行动自觉,推动我院学生工作迈向新台阶。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主任赵清贵: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深受触动,感慨良多。“最美教师”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是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赤诚之心、对莘莘学子无私忘我的大爱情怀,以及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他们并非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化于一言一行,用真心、真情、真知点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成长成才。这让我深刻反思,作为培养未来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研究后备力量的关键一环,我们系的责任何其重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掌握公式定理,更要思考如何将严谨的数学思维、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将以“最美教师”为榜样,着力推动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全系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四有”好老师;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潜心教学,将前沿知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数学课程,提升育人实效;三是营造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要求教师不仅做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更要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数学应用数学系副主任向正凡:

今天有幸观看了十个最美教师的短视频,深受鼓舞,看了邓验老师自己制作那么多的课件培养人才数不胜数;郭雄辉老师用热爱的歌声传递爱的音符,成为平江县启明中学的一张名片;李敏老师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吕松涛老师的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科技报国;还有特殊学校的肖三红老师针对特殊学生采用自创的三步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叶水云老师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技艺坚守初心;还有我的同门师弟雅礼中学的彭熹老师在竞赛领域十八年的坚守取得巨大成绩;谭美珍老师乡村小学把学校从13名孩子发展到如今的263名学生等等,都令我感动。我也很热爱教育事业,但与最美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今后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但要加强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启智润心,努力向最美老师不断靠近。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教师卢霖:

深入学习“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我的内心深受震撼与洗礼。邓验、石家文等十位教师,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榜样,而是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凡的教育华章。那份“坚守”,最是动人。无论是瑶乡云端一人一校的孤独守护,还是向高寒山区科研难题发起的攻坚,抑或是为拔尖创新人才搭建阶梯的深耕不辍,他们都将教育的根,深深扎进了最需要的地方。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伟大并非必然与优越的条件相伴,恰恰相反,它往往诞生于对困难的克服、对清贫的耐受、对使命的忠诚。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何为“立德树人”——这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以自身高尚的师德、温暖的关怀和坚定的行动,去塑造学生的品格,引领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明镜与标杆,时刻反思、勉励自己,坚守那份为国育才的初心,将满腔热情投入到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不负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数学与统计学院公共数学教研室主任郭佳:

学习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我被他们扎根一线、践行使命的精神深深震撼。这些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岗位的教师,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石家文扎根苗乡33年,以爱与智慧搭建助学桥梁;叶水云将非遗技艺融入职教,用“技艺+市场”模式赋能乡村振兴;邓验深耕思政课堂13年,创新教学模式获全国认可。更令人动容的是郭雄辉身患癌症仍坚守讲台,用音乐传递大爱;肖三红33年守护特殊学生,被称作“老师妈妈”。他们没有惊天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壮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融入日常,既深耕专业提升素养,又永葆教育初心,用责任与坚守浇灌希望之花。

数学与统计学院公共数学教研室副主任何艳丽:

近日,我认真学习了邓验、石家文等十位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他们之中,有的在瑶乡云端扎根坚守,以一人一校的微薄力量撬动教育的变局;有的向高寒山区的道路难题发起攻坚,让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上落地生根;还有的深耕数学竞赛体系创新,为拔尖创新人才搭建成长阶梯……尽管他们身处不同学段、坚守于不同岗位,却不约而同地以实际行动洋溢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对学生深沉的爱,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师风与强烈的责任担当,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此次学习,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对“最美”二字的份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美”之美,不在于讲台上的光芒万丈,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醒我勿忘来时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将以这些“最美教师”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不仅传授知识,更要用真心、真情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不平凡的育人使命。

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高欢:

细读2025年 “湖南省最美教师” 的事迹,字里行间满是教育者的赤诚与担当,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身份各异、领域不同,却都以行动为笔,在教育画卷上写下动人篇章。邓验教授扎根思政教育13年,创新“四梁构架”教学模式,五次带领学生斩获全国思政公开课最高奖,让思政课堂有温度、有深度;谭美珍老师毅然从县城回到海拔1390米的瑶乡,8年里将仅有13人的教学点发展到263人,用“体育铸身、劳育铸能、美育铸魂” 唤醒乡村教育活力;彭熹老师18年深耕数学竞赛领域,培养出4名IMO国家队队员,为拔尖人才搭建起通往梦想的阶梯;叶水云老师则将土家族织锦非遗技艺融入职业教育,免费授艺超 3000多人次,让传统技艺赋能乡村振兴。这些 “最美教师” 不仅传递知识,更播撒希望,他们的事迹是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注解,也让我深刻懂得:教育的力量,源于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源于对这份事业永不褪色的热爱。

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统计学系主任颜斌: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2025“湖南省最美教师”名单揭晓,10位教师的事迹让我深受触动。他们的坚守、创新与担当,为我们应用统计学系育人与学科建设提供了鲜明指引。最美教师的“扎根”精神令人动容。石家文扎根苗乡33年、谭美珍坚守瑶乡教学点8年,这份执着启示我们:统计学虽以数据为核心,但育人需有温度。我系将以他们为标杆,在深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难点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关注科研与竞赛需求,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让统计教学既有严谨逻辑,更有育人温情。他们的创新实践更给我们启发。邓验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吕松涛“科研带教学”、彭熹打造数学竞赛体系,印证了创新是学科发展关键。我系将借鉴此思路,推进“统计学+数据科学”交叉教学,开设相关课程;组建统计建模竞赛指导团队,参照彭熹因材施教模式,结合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数据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郭雄辉带病奉献、羿莎深耕教育管理的担当,指引我们践行社会责任。我系将鼓励教师参与地方统计咨询,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数据调查等实践,让统计知识服务社会,彰显学科价值。未来,我系将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坚守育人初心、创新学科发展,培养更多“懂统计、会应用、有担当”的人才,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据科学系主任张艳明:

学习“湖南省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深受触动。这十位来自三湘四水的优秀教师,虽然所处岗位不同,但都以无私奉献和执着坚守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的精神。他们有人扎根大山,一人撑起一所学校,把课堂与乡土文化相结合,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有人三十余年如一日陪伴特殊儿童,用爱点亮生命,为他们托起大学梦;有人即便身患重病,依旧选择坚守讲台,把音乐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的人生充满希望。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们同样不忘初心,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他们深入高原解决国家工程难题,把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大地;他们跨界融合大数据与医学,创新育人模式,培育拔尖人才;他们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中,让青年真正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学府,这些教师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教育的价值不仅在课堂,更在于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受到教师群体肩上的使命与伟大。他们的故事提醒我: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成长,更是为了日后能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我要以他们为榜样,珍惜当下机会,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用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弘扬这种教育精神。

(一审:王春利;二审:陈爱永;三审:阮东彪)